当前位置:人杰地灵>历史军事>三国之江山一统> 第一一五章邪门歪道难成大器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一五章邪门歪道难成大器(1 / 2)

“主公,这次报名参节科举考试的学子共有四百五十六名,已经全部入场”。

蓟县城南的军营,于笃正顶着寒风,站在高高耸立的箭塔上俯视军营左侧的考场。

按照后世的经验,于笃下令将整个考场隔成一个个小格子间,里面备了火盆、马桶。因为是第一次,于笃便下令只考一天,而考题,也只有两题。

两个题目都是于笃亲自筛选确定的,第一题出自论语:己所不欲、勿施于人;第二题出自韩非子:不期修古、不法常可。

要求是以这两个题目为核心,写出自己的认识。

每逢大变,往往伴有异象,今天也是如此。乌云滚滚、凛冽的北风打着旋的在空中呼啸。

“多少年没有早早的来这么坏的天气了”,于笃紧了紧身上的大氅,低声嘟囔道。

抬头看了一眼几乎触手可及的乌云,于笃又将目光投向考场,心里则在盘算着这次科举取士可能带来的影响。

首先能肯定的就是:天下的士族已经被自己得罪光了。只要这次科举结束,录取的人被自己任命为地方官,就算严冬阻路,消息也将传遍大汉十三州。

想到这,于笃不由暗自庆幸。庆幸自己是在大汉朝士族力量最为薄弱的两个州之一的幽州——另一个就是交州了。

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州,自己都将会遭遇比现在强上数十倍、乃至上百倍的反对。哪会像现在,整个幽州的世家几乎被自己清扫而空,也不过是区区上百家而已。

只是,以后的路,恐怕会不太好走……不,应该说,更加难走吧。

忽然,于笃嘴角一翘,露出一抹古怪的笑意:嘿嘿,不知道你们会怎么办?好期待你们的行动啊。

此刻,仍被于笃念念不忘的,自然是那几个对头:曹操、孙坚,还有刘备。至于董卓、袁绍、刘表、刘焉之流,不过是呵呵而已。

东郡郡治濮阳,已经成为东郡太守的曹操正跟几个新近投效的大贤聊天。

大贤?当然是来自三国人才集散中心——颍川的几位啦:程昱、荀攸。

咦,不是还有个荀彧吗?

哦,侄子在曹操这,叔叔则到袁术那边帮忙去了。

“公台、仲德、公达,你们说说,于明德这次到底是想干什么”?

想干什么?曹操心里明白的很,只是……

陈宫是个直肠子,加上他最早跟随曹操,当即开口道:“于明德此人,虽然号称来自河内于家,但其起于草莽,行事往往出人意料,但却必有深意”。

“改良骑射、鼓励工商,再加上屯田之法,令幽州苦寒贫瘠之地,变成千里沃野。因此兵员足、粮草丰、百姓富,而他北却鲜卑、西击匈奴,也全赖于此。主公不也开始实行了吗?”

说到这,陈宫略微遗憾的道:“只是,东郡毕竟太小,否则……”。

摇摇头,陈宫轻叹一声继续道:“此次于明德又搞了个开科取士,呵呵,不瞒主公与各位,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都想亲自去一趟幽州,看一看这个科举取士,到底是怎么回事”。

“现在虽然不清楚于明德到底是怎么搞的,但是我可以肯定,明年开春,天下读书人,不,是天下有才能的人,都会竞相往投”。

“天下人才,尽入他手”!

听到此言,曹操脸色一暗,目光一次在三人脸上划过,心中暗叹:明德啊明德,你可真能折腾。只是,这法子虽然是个好法子,在我这,却是行不通啊!

荀攸似乎知道曹操心中所想,起身道:“主公,中原之地,世家林立,虽然不能全取其法,但也可变通而行”。

曹操闻言眼睛一亮,急切的道:“公达,怎么个变通而行,快快道来”。

“于明德之所以能在幽州实行科举之法,主要是依仗他在辽东创立的鹿鸣书院”。

“鹿鸣书院奉行的是,不分尊卑、不论贵贱、只要上进、皆可入学,这便培养了大批的有知识的人。而主公治下则不同,除了世家大族,乡里百姓,谁家能够摸到卷犊?”

曹操一听,精神顿时为之一振,转念一想,疑惑道:“虽然如此,但是我相信现在只要一提这个科举取士,这些士族肯定是不分缘由,立刻反对”。

荀攸点头道:“不错,所以主公需要变通”。

“主公可于治下,推行乡里评议之法。百姓当中,虽然读书的少,但是人数众多,有才能的肯定不在少数,只要乡里之间相互评议,唯才是举,主公你说,他们还会千里迢迢的跑到幽州去吗”?

曹操一拍大腿,高兴道:“不错不错,虽然跟举孝廉差不多,但这样一来,寒门士子便可尽入我手,哇哈哈哈,好”。

说着,曹操一拍脑袋道:“对了,公达你刚才说唯才是举,我想到个点子”。

“我决定在太守府旁边开一个招贤馆,发布唯才是举令,只论人才优劣,非谓世族高卑”。

“主公英明”。

又跟他们讨论了一会,心情大爽的曹操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